【創業實戰下篇】開公司的代價與回報:解析「潛在成本、設址關鍵」與「稅務模式」

尚未評論

文章導覽

本系列文章我們特別與聖彥學堂的林彥竹會計師合作,用創業者一聽就懂的白話方式,將複雜的法規和實務經驗,轉化為適合中小與微型企業的實用策略。

以下內容為:《個人經營還是開公司?掌握一人公司的4大好處》 《避開90%創業新手常犯的錯誤》兩部影片的精華,幫大家把這些複雜的規定和選擇題一次搞懂!

在上一篇中,我們釐清了營業登記的門檻與組織型態的法律差異。本篇將深入探討創業者最關心的財務核心:設立後的「潛在成本」「設址重點」以及行號與公司截然不同的「稅務申報邏輯」。這些選擇將直接影響您未來的淨利潤與資金運用彈性。

一、設立商行與公司分別的成本有哪些?

除了顯而易見的代辦費外,創業者還需考量「資本額驗資」、「記帳費」以及「發票稅金」等必要成本:

1. 開辦、維護與資本額驗資成本

  • 設立代辦費:若委託事務所辦理設立登記,費用約在一萬多元;自行辦理則僅需數千元規費 。
  • 記帳費:成立後通常需委託事務所記帳與報稅,每月費用約 2,500 元上下(視事務所規模而定)。
  • 資本額驗資費用
    • 公司(需驗資成本):不論資本額大小,皆需請會計師進行驗資(產生簽證費)。建議資本額至少設足半年營運金,若設太低(如 1 萬元)會導致公司剛開業就產生「股東往來」負債,未來增資還需多花一次變更登記與驗資費 。
    • 行號(省驗資費)完全不需要會計師驗資,省下簽證費。若資本額未達 25 萬,連資金證明都不用;25 萬以上僅需提供存摺影本即可。
    • 特殊出資的稅務成本:若現金不足,公司雖可用「技術」或「勞務」出資,但會產生高額的個人綜合所得稅(視為取得股份當年度的所得),務必謹慎評估 。

2. 發票稅金成本(營業稅)

一旦每月營業額達到 20 萬門檻,即需使用統一發票。這會增加 5% 的營業稅成本,務必在定價時將此稅負納入考量,以免利潤被稅金吃掉 。

二、設址的關鍵事項與風險攻略

選擇登記地點是創業初期最容易踩雷的環節。除了確認「合法性」外,選擇「住家」或「商務中心」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稅務後果與風險。

合法性檢核:這一區能開店嗎?

  • 土地使用分區與建管:不是每個地址都能登記公司。簽約前務必確認該地點符合「土地使用分區」、「建築管理」及「消防衛生」規定 。
  • 台北市預審制度:若設址在台北市,有實行「營業場所預先查詢」制度(預審),強烈建議正式簽約或登記前先進行查詢,以免誤觸法規 。

選項 A:設在「住家」或「親友家」(省租金,但有高額隱形成本)

這兩個選項雖然看似省下了每月的租金,但實際上會引發一系列的潛在風險,長期來看代價可能更高:

  • 潛在風險 1:持有稅變貴(房屋稅、地價稅)
    • 一旦登記營業,政府會依實際使用面積(最低以 1/6 計算),將稅率從「自用住宅」改為較高的「營業用」稅率 。
  • 潛在風險 2:未來售屋虧很大(喪失優惠稅率)
    • 這是最痛的一點。若該房屋未來有出售計畫,因為曾供營業使用,將無法適用「自用住宅」的優惠稅率(包含房地合一稅、土地增值稅優惠)。這中間的稅差可能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
  • 潛在風險 3:沒付錢也要繳稅(設算租金)
    • 除非是設立「行號」且房屋為「負責人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所有,否則即便您是無償借用(沒付租金),國稅局仍會參照當地行情,設算房東有租金收入,並要求房東繳納租賃所得稅 。
  • 潛在風險 4:額外的租金稅費(若有付租金)
    • 若您有支付租金給個人房東(如親友),且單次給付超過 2 萬元,需扣繳 10% 稅額 及繳納 2.11% 二代健保。實務上房東常要求「實拿」租金,這 12.11% 的成本往往會轉嫁由公司吸收 。
  • 潛在風險 5:隱私全無
    • 公司的登記地址為「公示資料」,任何人都可上網查詢。設址在住家意味著您的居住地將在網路上曝光 。
  • 潛在風險 6:親友的小規模資格喪失
    • 若親友原本是「免用統一發票的小規模營業人」,您的公司遷入可能導致他喪失免用發票的資格 。

選項 B:設在「商務中心」(推薦方案,但需注意管制)

為了避免上述住宅設址的高額隱性代價與隱私問題,租用商務中心是較為推薦的解決方案。但在簽約前仍需留意以下細節:

  • 推薦原因
    • 避開稅務陷阱:不影響住家的房屋稅、地價稅與買賣優惠。
    • 保護隱私:住家地址不曝光。
    • 租金可抵稅:商務中心開立的發票可作為進項憑證抵稅 。
    • 代收服務:通常提供代收信件服務,避免漏接公文 。
  • 必須注意的風險
    • 發票管制風險:因商務中心容易聚集大量公司(有一址多設疑慮),國稅局查核較嚴。購買發票時可能會被管制,每次需攜帶「前一期的進項與銷項發票」領取通報單才能購買,程序較繁瑣 。
    • 行號難申請免用發票:設在商務中心的「行號」,大多會被強制核定為「一般營業人」(需開立發票),很難申請免用發票 。
    • 特許行業限制:部分特許行業是無法設址在商務中心的 。

💡另外提醒:登記地址與實際營業地址不符的風險

國稅局會透過實地查核或訪查鄰居來確認營業事實。若被查獲「登記地」與「實際營業地」不符,可能會被要求遷址或強制設立分支機構。

三、兩者稅務方式的詳細介紹與比較

行號與公司的稅務差異主要體現在「營業稅」與「所得稅」兩大塊。以下依序介紹公司、一般行號,以及例外的「小規模營業人」。

1. 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稅務模式

公司是獨立的法人,財務獨立,適合營收規模較大個人所得較高者。

  • 營業稅(單軌制)
    • 一律使用發票:原則上皆需使用統一發票並繳納 5% 營業稅 。
    • 進項抵扣:取得的進項發票(如進貨、設備)內含的 5% 稅額可扣抵銷項稅額。
  • 所得稅(兩階段課稅)
    • 第一階段:獲利需先繳納 20% 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
    • 第二階段:稅後盈餘可由股東決議分配。若不分配,僅加徵 5% 未分配盈餘稅;若分配,才併入股東個人綜所稅。這提供了延緩課稅的彈性 。

2. 行號/商號(一般營業人)的稅務模式

行號在稅法上視為個人的延伸,適合營收穩定但未達巨額規模者

  • 營業稅
    • 使用發票:若月營業額達 20 萬元,或被國稅局核定為使用發票(例如設址在商務中心),則必須開立統一發票,繳納 5% 營業稅,進項稅額扣抵。
  • 所得稅(穿透式課稅)
    • 免繳營所稅:不需要繳納 20% 的公司稅。
    • 盈餘歸戶:盈餘直接被視為個人的「營利所得」,全數併入當年度個人綜所稅,適用累進稅率(5% ~ 40%)。

3. 行號/商號(小規模營業人)[例外]

僅適用於月營業額未達 20 萬元且經國稅局核准者。

  • 營業稅免用發票,稅負較輕 ,以1%營業額核定。
  • 所得稅:免繳營所稅,同樣將獲利併入個人所得課稅。

關鍵差異比較表

比較項目1. 公司2. 行號/商號
(一般營業人)
3. 行號/商號
(小規模營業人)[例外]
適用對象高營收、高個人所得者中等營收、一般創業者月營業額未達 20 萬之行號
發票開立必須使用發票必須使用發票免用統一發票 (開收據)
營業稅率5% (進項可抵扣)5% (進項可抵扣)約 1% (核定,進項不可抵)
營利事業所得稅需繳 20%免繳 (0%)免繳 (0%)
個人綜合所得稅僅在盈餘分配時才申報全數併入當年度申報依核定所得併入當年度申報
盈餘分配彈性 (可延緩分配) (當年獲利當年繳稅)
會計師驗資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四、結語:財稅思維決定創業高度

透過本篇的分析,相信您已經對設立行號與公司的「潛在風險」以及「稅務差異」有了更清晰的輪廓。雖然開公司初期會有設立代辦費、每月記帳費等固定開銷,且營業地址的選擇會直接牽動房屋稅、地價稅的稅率變化。但長遠來看,公司組織能全額核實抵扣成本,且享有固定 20% 的營所稅率,相較於個人綜所稅最高 40% 的級距,對於營收成長後的節稅效益與資金運用都更具優勢 。

創業是一場馬拉松,財務規劃是您的配速員。如果您對於「我現在的營業額到底需不需要辦登記?」或是「行號跟公司在法律責任上有什麼根本不同?」仍感到困惑,強烈建議您回頭閱讀我們的【創業實戰上篇】個人接案還是正式創業?搞懂「營業登記門檻」與「組織選擇」,從法律門檻與組織型態的源頭,打穩您的創業地基。

雲端記帳與金流管理工具
輕鬆好上手|專業效率|陪伴組織安心成長
輕鬆好上手
專業效率
陪伴組織安心成長

立即分享這篇文章

關於藍途記帳

以專業又好上手的企業記帳工具出發,提供即時、可信賴的財務報表資訊,讓中小企業管理者可以輕鬆掌握真實的經營成果、勾勒未來的經營藍圖。

官網免費試用: www.nextrek.co
藍途幫助中心: https://help.nextrek.co
報名課程講座:https://nextrek.info/lecture/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