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初期,許多人會先以個人名義接案或販售商品。但隨著營收增加,您必須面對兩個核心問題:「我現在需要辦理營業登記嗎?」以及「如果辦理,該選行號還是公司?」本系列文章我們特別與聖彥學堂的林彥竹會計師合作,用創業者一聽就懂的白話方式,將複雜的法規和實務經驗,轉化為適合中小與微型企業的實用策略。以下內容為:《個人經營還是開公司?掌握一人公司的4大好處》 和 《避開90%創業新手常犯的錯誤》兩部影片的精華,幫大家把這些複雜的規定和選擇題一次搞懂!
一、個人經營,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始考慮營業登記?
許多新手常會問「辦登記划不划算?」,但在法律面前,判斷標準並非划算與否,而是「法令規定」。現在國稅局已運用 AI 系統交叉比對金流、物流與資訊流,很容易查獲應登記而未登記的賣家。
您只需檢視是否符合以下兩種情況之一:
1. 「有」固定營業場所:必須辦理營業登記(稅籍登記)
只要您擁有對外營業的場所,例如實體店面、或設有招牌的團購取貨點,不論您的營業額高低,即便只是試營運或還沒開始賺錢,都必須辦理稅籍登記。
2. 「無」固定營業場所(純網拍、電商):看銷售額
如果您沒有實體店面,純粹在網路上銷售,則依據每月的銷售額來判斷是否達到起徵點:
- 銷售貨物:每月達 10 萬元。
- 銷售勞務:每月達 5 萬元。
- 混合銷售:若兼賣貨物與勞務,需按比例計算,若「(實際貨物銷售額/起徵點) + (實際勞務銷售額/起徵點)」大於 1,即需登記。
二、登記「行號(商號)」與「公司」的比較
確認需要登記後,下一步是選擇組織型態。兩者在法律地位、責任風險與發展性上有顯著差異:
- 法律地位:
- 公司:屬於法人組織,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
- 行號:非法人組織,法律上被視為個人(獨資或合夥)的延伸。
- 責任歸屬(風險):
- 公司:股東負「有限責任」,原則上僅需在出資額範圍內負責(註:一人公司負責人若擔任保證人仍需連帶負責)。
- 行號:負責人需負「無限責任」,若行號欠債,個人財產需拿出來清償。
- 經營範圍與名稱:
- 公司:屬於全國性組織,名稱在全國範圍內不可重複。
- 行號:屬於地方性組織,名稱僅限該縣市內不可重複。
- 驗資需求:
- 公司:不論資本額高低,皆需經過會計師驗資。
- 行號:不需要驗資。若資本額未達 25 萬連資金證明都不用;25 萬以上需提供存摺影本證明。
- 貸款與形象:
- 公司:具備正式財務報表,較易獲得銀行信任與放款,且B2B交易中企業客戶多偏好索取公司發票。
- 行號:貸款難度相對較高。
總結
創業的第一步,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基石。在本篇中,我們釐清了必須辦理營業登記的兩條法律紅線——「固定營業場所」與「銷售額達標」,也分析了「行號」與「公司」在法律責任、經營範圍與驗資需求上的根本差異。選擇哪種組織,將直接決定您未來的風險承擔能力與品牌發展上限。在創業實戰下篇,我們將繼續拆解設立公司或行號的「潛在成本」與兩者的「稅務計算邏輯」,幫助您可以選擇出最有利的創業路徑。敬請期待!或行號的「潛在成本」與兩者的「稅務申報邏輯」,幫助您可以選擇出最有利的創業路徑。敬請期待!
雲端記帳與金流管理工具
輕鬆好上手|專業效率|陪伴組織安心成長
輕鬆好上手
專業效率
陪伴組織安心成長
專業效率
陪伴組織安心成長

